黄金屋小说
黄金屋小说 > 俩人煲粥 > 分节阅读 29
字体:      护眼 关灯

分节阅读 29

  俩人煲粥

了几双鞋底,捡布壳做了几双布鞋,家里一人一双,这双是给苏君嘞。”“你要打发拉东西搞浪样子哦”谢秀平有点想不通,他二妈给家人一人做了一双也就罢了,为什么还有苏泽宇的,这搞得苏泽宇也像是他们一家人似的,就像是女婿儿媳的那种感觉。以前也不是没有带过同学朋友来家里的,怎么就单单送苏泽宇的“你烟说凝冻那岗你在人家啊点呆了那么久,现在你们不是住在一起吗,老是麻烦人家,多不好意思啊就一双烂布鞋,晓得人家嫌弃不嘞”“拉敢嫌弃好啦,好啦,我拿给拉就是。”谢秀平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说多了二妈得多心,说是嫌弃她的东西拿不出手了。谢秀平收拾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去平塘,坐车回青舟。到平塘县城,那个时候正好有一趟火车上青州的,火车快车和客车费时差不多,就选择火车了,大家还可以聊会天。远远的看到平塘的火车站,潘文斌就喊,说怎么觉得那么熟悉呢,原来昨天他就是在这里下的火车,然后转车去青南县城的。在火车上,大家看着窗外,后面的景物渐行渐远,却也有很多思量。这三四天时间,感觉自己穿越了几个世界。民风淳朴,心灵手巧,有着梯田美景、蜡染刺绣,但交通硬伤的屯上村;苦于发展,资源限制,贫穷落后的芭芒村;劳动力严重流失的煤村。每一个村庄,每一种状态。每一种生活状态都不一样,还有更多人的不同生活等着我们去发现。第57章 活动后续2谢秀平等人回到学校,假期还有三天。他在群里通知了一下,说是假期最后一天汇总一下资料,争取尽早把活动成果整理展示出来。10月5日,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整个社团成员都在租来的教室里,根据之前整理好的资料再进行加工汇总,为第二天的展览做准备。通过整理汇总,活动展示主要分成三个篇章,分别是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乡村记忆风情和送温暖下乡活动。其中后者占七成,前两者平分三成。他们展示的形式主要是图片加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人们都视觉动物,首先得用图片引起兴趣,才会去细看文字。谢秀平要求文字描述不能超过三百字。他们要展示的内容太多,一个人在广场站着看那么多文字很不现实。所以他们设置了活动的公共号和网页,让有有兴趣了解更多的自行去空间和网页查看。还设置了募捐相关的流程,以后长期募捐衣物和善款,每一件衣物的去向和每一笔款项,对外公开。回来后,下乡的几人提议说拿村长娘娘做的蜡染和刺绣的手巾帕来做为捐善的纪念物,便联系了村长,请他们帮忙。村长娘娘知道后,请村里的几个做得好做得快的妇女一起,连夜赶的蜡染和刺绣手巾怕各一百张,就成为这次募捐的特色小礼物。村长娘娘还说了,以后除了手巾帕,还可以做袖他的一些挂饰之类的,谢秀平们也是高兴的,就说用钱请他们帮忙制作。他们的活动展示将在社团招新的那个广场举行,小广场周围摆着了展架,广场中央的日晷处,摆放两副“大山计划”的ogo图,一副为蜡染,一副为刺绣。这正是村长娘娘的手笔,现在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的门面,也是屯上村的投路石。青舟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展示,大多资料和照片来自网络,也有一部分是社员们国庆节回家拍摄的。甚至还借到了苗族,侗族,布依族的男女服饰各一套,还有一些银饰过来展示。在青舟,除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还有一些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如东家,绕家,木老族,黄杨人,里家人,脆人,革家人等,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风俗习惯和自己的民族文化。在青舟,就连青舟的一些汉族村落,都保留汉族的服饰,装扮,语言和风俗习惯,像少数民族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谢秀平看到有社员收集到的这些人数较少的民族材料时,他的心是有些激动的。这是他之前没有想到的,他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想着展示青舟人数较多的民族,却忘了那些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他自己的民族就是人数相对较少的东家。谢秀平的寨子里大都是王姓,只有几家是外姓。他们有的因为上门女婿三代还祖之后变成了外姓,但也留着王姓的血;还有一些就饿饭逃荒的年代,逃到青冈村这边,便在这里扎下根来,和王家通婚,现在的后代也是留着王家的血。谢秀平就属于前面一种。他公便是王家的上门女婿,他刚好是第三代,可以还宗了,姓谢,他老嗲和叔都还是姓王。他们家香火上祭奠的便是王谢两家祖宗,平时清明挂纸,正月拜年都是两边跑。年纪大的还是自称“噶孟”,说自己的东家话,保留着自己的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东家人跳竹竿舞,打板凳,唱山歌。东家音乐,主要的有芦笙调、喇叭调、酒歌调和山歌调。特别是酒歌、山歌调在红白喜事,逢亲会友,大小聚会上都在传唱。喇叭就是大家说的唢呐。谢秀平的老嗲就是会吹喇叭,俗称喇叭匠。他有一对小的叫喇叭,一对大的叫大号,一般都是两人一起吹。喇叭用得比较多,就根据红白喜事不同的场合变换调子,喜事调子欢快喜庆,丧事哀婉低沉。大号就是在某个点时候吹奏的,只会一口气吹一下,“呜呜”像是在准备挂梁的吉时,亦或是在准备出殡时,就是一种提醒。谢秀平还记得初中时候帮二妈她们抄歌词,歌词是从正月唱个冬月,从初一唱到十五,从春唱到冬。满月酒,结婚酒,白喜,敬新房,唱的都不一样,作为主人家和来贺的客人方唱的也不一样。歌词大多是七言四句,或者是七言四句,偶尔也会有六句和八句的,都是双数。东家人讲究好事成双,送人东西都以偶数为多。这些词和歌多是自由诗体形式,无固定格律和韵脚,但内容丰富,词语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虽说各位民族语言不一样,但是大家出来唱歌大多都是用的汉话,也都能听得懂,只是调不一样罢了。老妈老嗲就是在一次三月三斗歌会上唱山歌认识的。他们那一代,女的不会唱歌找不到一个好郎君,男的不会唱歌说不了一门好亲事。小时候放学回来老妈不在家里,不用喊,不用叫,更不用猜,只要听到她那嘹亮的歌声传来,便知道是在哪块地里干活了。老人们都还裹脚,是裹脚不是包小脚。老人冬天怕冷,便在袜子外面用白色的棉布包了厚厚的一层。上了年纪的太太辈们,人手都几张棉线织成的方巾,有厚有薄,有不同的花色,多为蓝红为主的格纹或者花朵,对角对折成一个三角形,从额头前往后包,后面用别针别上,包一个头。她们还有很多自己扯布做的衣服,都是用的盘扣。随着大山进步和发展,很多出去的年轻人都不太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了,但家里的老一辈们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化,风俗习俗。青舟各种少数民族太多,这样想来,也能理解为何青舟很多地方,隔条河,隔根田坎,隔条路,说话都不一样的原因了,各有各的语言,腔调就不一样。虽说现在很多都汉化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了,但是老祖宗留下的很多习俗还是保留着,只是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一步步简化。过春节,有些过了初三就出年了,有些要过完十五,初一到初七每天不同花样的祭品,初九过节,直到十五。过七月半鬼节,有的过十三,有的过十四,有的过十五,各过各家的,热闹得很。端午也一样,一些过五月初五,一些过五月十五,一些初五十五都过。之前两天谢秀平们一直在准备,该打印的资料,该洗的照片,该借的物资,网上,线下,都已准备妥当。今天就是再确认看有无遗漏,然后把明天展览准备能做的一些事做了,第二天就要轻松得多。到下午五点过,整理得差不多了,照片资料都已经放进展架里,只等着明天搬到广场即可。其他的资料都已换不同的人确认过几次,没有什么遗漏之后,大家便坐在教室里闲聊了会。“我刚看你出神的那个少数民族的资料你前天不是看过了吗有什么问题”苏泽宇坐在谢秀平旁边,他想起之前谢秀平对着那旭族风情的照片楞了好久,便问道。“没有问题就是觉得大家收集的资料挺全的,比之前预想的好得多那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资料和汉族的资料,谁想到的,真的不错,我们之前都没有想过”谢秀平看着教室里的二十几个人,说道。“在回去收集资料之前,大家讨论了一下收集方向,他们问我的意见,我就想着我们那边的原始的汉族村寨,便提了一下”孙琪说道。“因为孙琪提出的汉族,其实就是有特色,有吸睛点,都可以作为方向。我们的目的就是宣传各个民族,不管人数多还是少,我们都是一起生长在这大山里勤劳的人民,我们团结,我们友爱,我们互帮互助,我们各有特色。就是要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我们大山里的民族风情和民俗习惯。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很多人数相对来说较少的少数民族。我们对大山里各个民族了解得更多更透彻,我们下去的话,活动也能更好的开展啊,他们有什么特色,到时候交流简直就是信手捏来”四火说道,看了在坐的各位,又说了一句:“我家就是人数少的那一批里面的绕家,你们很多人在这之前没有听说过吧看来这姓及和展示的需要是很迫切的啊。哈哈”“人多力量大,想得也周全挺好的我家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我是东家人。看着大家做得这么好,所以有些感慨来着。”“我已经把咱们活动的相关资料都送到社联那里去啦,估计等我们明天展览的时候刚好校报就出来了,刚好给我们宣传一拨。我们再发点传单,搞个募捐,以后就转为长期募捐了。网上的相关资料也都编辑好了,就等着凌晨发送。”“大家都辛苦了我们再坚持几天,这次活动就结束了,我们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经验,之后轮班管理线上的信息和线下募捐的情况,就不那么忙了。大家也好好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要是因为社团活动耽搁了,那就得不偿失了。”大家再说些,就各自回去了。第58章 活动后续310月6日,国庆节假期回来的第一天,也是“大山计划”活动展示的第一天。凌晨,线上的相关资料已上线传送完毕,就在他们在广场设置展架的时候,校报的同学跟他说,他们的活动昨天晚上已经刊发印制出来了,今天就能看到报道。大家安置好的展架,大家多次确认物资安全性和活动内容是否有遗漏后,便留了五人在广场守着。大家轮班守着,方便有人来咨询的话,做好解答。广场正入口,也就是大钟下方,拉了一条红色的横幅,印着“大山计划大山风情展示”。路口旁摆了几个展架,告知这次活动意义和要展示的内容,又挂了几张1x12的海报。海报上,有屯上村的梯田美景:晨曦下金黄的稻浪,格外美丽,还有晨曦未穿透的晨雾。梯田旁边是几户人家,雾气和炊烟交汇,分不清哪是雾,哪是烟,犹如人间仙境;还有去屯上村的艰难“蜀道”:爬的最后一个坡的时候,苏泽宇叫大家回头几人不敢往回看继续爬坡的时候照的,夕阳映着山的棱廓,路的棱廓,也映着几人的身形,就像是镶上了一道金边,越显得山坡的高大巍峨和道路的陡峭难行。还有芭芒村的一张村寨局部和一张黄娘娘做的五色饭。村寨局部是从一块高粱土打过去的角度,近景是稍微模糊的高粱穗,远景便是清晰的几处人家,正是夕阳西下的炊烟斜,这几栋木房,最近一栋是用芭芒杆做的墙壁,稍远的两栋一栋山头堆着包谷杆,一栋堆着高粱杆,再远的只能看到屋子的棱廓,这些房屋之前除了能看到的路,其他便是高高的芭芒。五色饭就黄娘娘给他们做的那顿早餐,高粱饭,红苕饭,包谷饭,洋芋饭,懒豆饭五种粗粮制作的米饭。一张是一个老农正赶着一头拉着牛车的老水牛,牛车里是几个装着东西的白色口袋,牛车一侧还有一个老妇一手牵着一个六七岁女娃,一手拿着两把镰刀。老妇和女娃有些凌乱的头发,遮不住被太阳晒得通红通红的脸颊和额头浸出的汗珠,这是近景。还有一张是割了一半的稻田里,近景是一个老农站在打谷桶边上正扬着谷草往谷桶里打,在老农身后还有几个冒好的草冒儿,谷桶后面是一堆堆割好的谷草,远景便是两个十来岁小男孩正弯着腰在割谷草。谢秀平忘掉之前的记忆,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进他们的展览,看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收获,也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他从正入口进去,这时,一谢课出来吃早餐的同学看到,也凑过来看看,三三两两的看着,聊着。谢秀平一边看,一边仔细聆听,虽说偷听不好,但是他确实需要一性观者的真实意见,他就算再怎么假装,自己还是带有私人感情的。看着这几副海报,又仿佛置身其中,不管是观赏美景,是道路艰难,是生活艰苦,都能感同身受。谢秀平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jwyy.com 黄金屋小说。手机版:https://m.hjwyy.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