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屋小说
黄金屋小说 > 鉴宝狂少 > 第2061章 国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061章 国粹

  鉴宝狂少

这次京城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


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


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


《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京城,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


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


抵达京城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京城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


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京城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两百多年波澜壮阔的神州京剧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


他们中有京师舞台各声腔剧种的名优,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米喜子、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乱弹(皮黄)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京城籍京腔演员王全福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


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两下锅”“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进入京城,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整个演化过程,京戏有很多名字,历经百年,最终定位京戏,也称之为京剧。


在过去,搭台办堂会,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


能听上一出戏,更是奢侈的不得了。


可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九成以上的人已经听不懂戏曲了。


或许不是听不懂,是根本享受不来。


那些票友想要看一场戏,除了看录像之外,就只能在重大节日的戏曲频道才能见到。


而且水平还参差不齐。


说起来,当时如此辉煌的京戏,仅仅两百年就落到今天这般尴尬的境地,实在有些悲哀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jwyy.com 黄金屋小说。手机版:https://m.hjwyy.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