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屋小说
黄金屋小说 > 晚唐浮生 > 第1704章 粮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04章 粮船

  晚唐浮生

话虽如此,他也微微叹了口气。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又如何愿意看到本地田舍夫日子艰难呢?


******


登州的产业被特化了,这是邵树德早就知道的事情。


至于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自然从外地调运了。


“有肉吗?”张狗子问道。


“什么原因?”


“伱跟我说没用,我不是东家。”伙计说道:“营口稻米确实没了。扬州稻米你又嫌贵,那就等吧。再等一两个月,营口那边就又有满载稻米的船只过来了。”


“卖完了。你若想买稻米,等几天,扬州稻米就上市了,就是要贵一些。”


只要去乡间看看就知道了,亚麻田遍地都是,用来织麻袋、制帆布、搓绳索。


“六月中第一批四艘船里面,又一艘沉于海州外海。”


辽东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除粮食外,有时候也会运一些圈养的鹿、羊、牛过来,价钱低得惊人,几乎把登州本地不多的农户给搞破产了。


其实,像张狗子这类人打制的物品,被统称为“船具”,林林总总数百样,每样都有数家乃至数十家在做。


“现在卖的是旧粮,文登县的,不买让开。”伙计搬货卸货累了半天,没好气地说道。


自然而然地,就没多少人种地了。


制度化、长期化海运南方粮食到北方,一开始肯定是要承受较高的沉船率的。会死人、会损失船只、会怨声载道,但只要扛过这一段,时间长了,航线慢慢成熟,船只性能进一步改善,沉船率会快速降低。


他又想起了之前说的那句话:“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邵观诚有些无语,合着真以为一直在玩呢?只听他说道:“阿爷,整个夏天、秋天,南方粮船都在向北运粮。及到冬春时节,北风劲吹之下,就不好运了。这几艘船不卸货就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地是幽州,给北都大库输粮的。这会停在赤山浦港内,补充些食水。”


邵树德哑然失笑,道:“四郎,你这惫懒性子,该改一改了。明明很聪明,却整天打马虎眼。说实话1


“今年可有船只沉没?”邵树德又问道。


“你如何得知?”邵树德好奇地问道。


“管那许多作甚?”张狗子说道:“我只要买到便宜的粮食即可。”


去年四月间,他确实下令南方海运粮食北上,但只是实验性质,规模也只有两艘船。成功之后,他下令逐步常态化海运粮食。


他甚至做好了当孤家寡人的准备——当然,如果就这事,可能性很低。


推行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很多阻力。有来自民间的,也有来自朝廷内部的。


在这件事上完全是邵树德一意孤行,以个人威望强行推动,一如他以前做出的很多决策。


外地廉价粮食一来,冲击只会更甚。


“营口稻米还有没有?”


如今听到儿子支持他海运、漕运并行不悖,互为备份的战略,邵树德还是很欣慰的。


其实,别看张狗子叹气不已,本地田舍夫们都在积极转型。


“你能这么想,我很高兴。”邵树德说道。


“阿爷自有方略,儿不敢置喙。”邵观诚说道。


邵树德的目光越过正在卸货的粮船,投注到了另外几艘停得稍远一些的船只,问道:“那几艘船,为何不进港?”


有黑不溜秋的老头抱着一头羊,在水手的帮助下将其吊上船。羊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死命挣扎,但无济于事,很快便消失在了甲板上。


什么东西只要一沾上陆运,那成本就没法控制了,打着滚往上飞。就好像后世沿海地区的发电厂,从外国长途海运而来的煤炭,竟然比国内铁路运输而至的煤炭还要便宜很多一样。


当然从齐州等地转运粮草,还是没有海运便宜。


伙计笑得乐不可支,道:“这是粮铺。”


“阿爷还打算去哪边看看?儿领路。”邵观诚看着父亲沉思的面容,问道。


本来也可以从淮南通过水路抵达徐州,再或走陆路,或走水路,运抵登州的。但说实话,这样还不如从郓州、淄州、齐州等地运输粮草呢,更便宜。


“阿爷,儿确实觉得朝廷方略没错。”邵观诚说道:“漕运转来的粮食,可存于含嘉仓城。海运的粮食,则储于北都大库。含嘉仓城事关东都百官、将士、百姓日常所需,北都大库之粮草则可用于燕山镇军。草原有事,亦可打开大库,遂行赈济。前唐之时,漕运路线还不止一条呢,海运、漕运完全可以同时存在。”


果园、菜畦同样随处可见,甚至很多农田被种上了牧草,养殖牲畜。


但“扛”之一字的背后,不知道意味着多少葬身大海的冤魂,不知道会让多少人家破人亡,不知道会令多少人议论纷纷乃至指责不休。


“登州市舶司是不是刚罚没了一批货物?”他又问道。


“是。”


“整理出来。”邵树德说道:“朕要接见几个人,这些货物要充作赏赐。”


“遵旨。”邵观诚也不多问,直接应下了。


(本章完)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jwyy.com 黄金屋小说。手机版:https://m.hjwyy.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